品读《中国的乡愁》
作者:锦瑟晚1
写作文网 xiezuowen.net
当我在中国的一份报纸上首次看到《中国的乡愁》这个书名时,内心不由得泛起涟漪,当即掏出手机记下这个书名。回到宿舍后,我立即上网下单购买。吸引我的,无非是“乡愁”二字。
假如将中国文学的主题具象化为人,那么必不可少的一定是那伫立盼归的思妇与漂泊天涯的游子。他们深深刻在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念及他们的名字时,唇齿间自然会涌动出绵长而温柔的情感。
对于书中的作者——一群研究中国文学的日本学者来说,“乡”的内涵另有一番天地。以吉川幸次郎先生的同名短文为例,其中一段话让人深感这些日本汉学家笔下的“乡”之意蕴:不论如何,中国的思想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即便在不经意间,他们在书写中也流露出对中国文化的深深眷恋。这里的“乡”早已超越了具体的地点和人物,它可以是一株在北京亲手栽种的小花,可以是卯时的一杯热酒,甚至是一味的茴香或京都的柳树。它们如同穿越时空的钥匙,让研究者得以往返于中国的各个朝代,在历史的长河中寻觅共鸣。
特别要推荐的是书中所选的文章。编纂的时间节点与人选都恰到好处,堪称绝妙组合。那个时期正值中西方思想碰撞的年代,中国历史上再难出现如此独特的时机;而在此期间求学于中国的日本汉学家也极为难得。无论从时间选择还是人选标准来看,都颇具深意,所选文章自然也有着独特的趣味。
周作人的作品最能与之相映成趣,他笔下的多是些生活中的小事,但字里行间却蕴含深意,既不失学术价值又妙趣横生。此外,书中还有关于章炳麟、鲁迅、周作人、胡适等文化名人的交往记录,也值得细细品味。
回望过去,那个时代要比现在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与未来感。纵使“乡愁”二字令人神往,但当我合上这本书时,心境却格外宁静,仿佛卸下了堆积如山的作业负担,徜徉在宋朝那杨柳依依的西子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