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的学习开始,我认识了海子这位诗人,最初是因为一首被老师要求背诵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时年纪尚小,虽然不能完全理解诗中的深意,但那种韵律感和文字美已经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在那之后,真正让我走近海子的作品是在我处于叛逆时期的少年时代。记得是在一本杂志上偶然读到了《春天,十个海子》,那一刻,内心仿佛被什么狠狠地触动,却说不清到底是怎样的感受。
就这样,我开始了对这位诗人的深入了解。当他十五岁考入北京大学的消息传到我的耳中时,我不禁感叹:这是一个怎样才华横溢的天才!
然而,命运总是无情。这位极具天赋的诗人过早地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的离开,让那些深邃的思想和对生活的不满,在火车的轰鸣声中化为永恒。
回望海子的一生,总觉得他像一个不愿长大的孩子,始终在沉默中对抗着现实。他的孤独不是选择,而是被生活逼迫的结果。或许正是这种内心的挣扎,让他在诗歌中塑造了十个死去又复活的“海子”形象。
有人说,失去希望才是真正的堕落。海子对生活的绝望,是否也是一种堕落呢?这个命题让我们不禁为他感到惋惜。
夜晚是他最后的慰藉。在寂静无人的时候,他会独自漫步于黑暗中,只有虫鸣陪伴着他。这种孤独不是刻意的选择,而是被现实逼迫的结果,就像他一直等待却始终未能等到的那个春天。
等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海子等待着能找到一匹属于自己的好马,等待着那间理想的房子,等待着能面朝大海的时刻,也等待着真正的春暖花开。然而,生活对这些问题始终保持着沉默。
或许,他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曙光”的含义。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海子选择了走向山海关的方向,那是他最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