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从小就被别人称为“假小子”的女孩,在父母和家人的期望中,父亲盼望着一个儿子,奶奶也渴望着抱上孙子。可母亲却把我这个性格特别像男孩的女孩生了下来。年幼的我,总以为通过模仿男孩的行为举止能够获得他们的认可与喜爱。
然而,我的努力并未换来期待中的爱。童年的记忆里充满了无数泪水和疼痛:因为回家晚了被父亲从床上摔到另一端,又被迫站在窗台边缘接受责打,这些肉体的苦痛让我学会了隐忍与伪装。我常常躲在角落里偷偷哭泣,天真地问自己:“为什么我的性格要像男孩?难道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喜欢我?”
那段日子里,我甚至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怨恨。看到他对别人家的儿子流露出慈爱之情时,年幼的我感到极大的嫉妒与伤害。我以为,是那些孩子抢走了本该属于我的父爱。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一直伴随着我。我开始逃避父亲的目光,拒绝与他有任何互动。青春期时,我甚至与奶奶发生了争执,控诉她偏爱姑姑家的男孩。那时年迈的奶奶第一次在我面前流露出了脆弱,但终究没能改变内心对孙子孙女的偏心。
直到离开家乡来到沈阳求学,我才渐渐体会到父亲深藏心底的爱意。听到母亲无意中提起“你爸最近老是念叨你”,我这才惊觉原来他一直都在默默关心着我。这场距离带来的领悟让我明白:坚强的外表下,其实是一个需要温暖和理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