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京津冀协同发展翻开新篇章,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展现新面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体系日益完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持续加速,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成渝双城经济圈蓄势待发。这些重大战略相互促进、紧密相连,构建起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立体网络,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内生动力。
面对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的双重挑战,在深海航行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协调发展的发展理念,为中国这艘巨轮指引方向、掌舵前行。总书记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发展之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体系,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在这一重要思想的引领下,中国经受住了全球经济寒冬的考验,在不确定中展现了大国的定力与担当。
随着"十四五"规划即将开局,新增长极的培育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城市群和都市圈将成为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区域性活力中心城市的崛起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的有效实施表明,区域发展不应局限于简单的地理界划,而是要在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下,实现资源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效应。这些新引擎不仅将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也将推动中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在实现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方面,核心要义在于畅通内循环。"十三五"期间,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的发展更加均衡协调,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要素流动与配置的市场化进程,才能真正实现各区域间的协同效应。在东部地区继续发挥开放优势的同时,中西部要抓住发展机遇,逐步完善配套机制,推动跨地区的经济活动更加活跃高效。
为了保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稳定实施,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原有制度已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在政府间建立更高效的协调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的利益补偿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并推动各区域之间形成更加精准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这些举措,可以确保区域发展战略能够长期稳定地实施,实现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