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暑假中期,母亲将我送往姥娘家居住。姥娘家位于乡村,距离她家约莫一百米处有一片树林,因无人看管,每到夏夜,这里便成了知了和蟋蟀的天然舞台,也成为了我和表姐的狩猎天地。
在我们当地的方言里,"知了"又被叫做"马几牛"。为了阅读方便,文中统一使用"知了"来指代。
我的表姐从小在农村长大,相比我这个县城孩子而言,她捉知了的技巧和经验都要丰富得多。
记得那天傍晚,妗子提议我和姐姐去捉知了,并说:"谁捉得多,就请谁吃好吃的。"话一出口,我就迫不及待地抢过瓶子和手电筒,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向树林,甚至忘了问是什么"好吃的"。
当时我对如何捉知了毫无头绪,但误以为知了是生在树上的,于是只顾着捕捉树上的"知了",结果全都是外壳。
没多久我就带着自己的"战利品"去找正在地上寻找洞口的表姐。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说的话:"哎呦呦,还用那么大的劲?你别总在地上找啊,树上多的是呢!"
表姐却告诉我:"树上可逮不到活的,那些全都是壳,真正的知了都藏在地下。"我将信将疑,小心翼翼地把手里的知了递给姐姐检验。
经过表姐一番指点后,我们终于捉到了满满一瓶知了,但大多数还是靠表姐的本事。
回家后,妗子看到我们的收获,高兴地说:"等着,马上就好吃的来。"经过一番烹炸,她端出了一盘炸知了。
看着餐桌上的炸知了,我却怎么也咽不下去。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些营养丰富的美味当时被我误以为是可怕的食物。
今年暑假,我和表姐决定捕捉蟋蟀喂鸡。我们再次来到树林,在这个"蟋蟀音乐会"的舞台上开始了新一轮的狩猎。
相比知了,蟋蟀更狡猾,它们会在听到动静时立即停止鸣叫。但幸运的是,蟋蟀跳跃的高度和轨迹都比较明显,于是我和表姐分别在南北两侧搜寻,运用新方法终于捉到了两瓶蟋蟀。
通过这次经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经验源于失败,了解事物本质才能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