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中,谁又能断定是得还是失?这个问题的答案无人知晓。正如上帝从左手收回一样事物,总会用右手给予同等价值的补偿。生命的真谛在于得失并存,因此我们无需因获得而欢欣鼓舞,也无须因失去而唉声叹气。唯有坦然接受、理性面对得与失,才能让生命绽放更多光彩。
居里夫人这位妇孺皆知的伟大科学家,曾两度荣获诺贝尔奖。然而她却将如此珍贵的奖牌作为小女儿的玩具。这并非是对奖项的轻视,而是对名利超然的态度。她没有因荣誉而停滞不前,而是继续投身于科学研究之中。她追求的是全人类的福祉,这也注定了她在物质生活上的匮乏。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并未因此困扰,反而获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慰藉。像一支蜡烛、一颗星辰或一轮太阳般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人,是不会在意个人得失的。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用自身的"失去"换取了全人类的收获。他以一己之力培育出了新型水稻,使全球数亿人口得到了温饱保障。即便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他仍专注科研、潜心耕耘,在鲐背之年再获佳绩。然而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是,为了科研事业,他甚至未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这样的人生遗憾不胜枚举。但正是因为他们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才创造了惠及全人类的成就。
然而,并非人人都能理性面对得与失。在失意面前几乎崩溃的人比比皆是。许多学生因考试成绩波动而痛不欲生。回想起来,这无非源于上课分心、基础薄弱或复习不得当。我亦曾深陷此等泥沼,并深知其中滋味。但真正明智者对此毫不在乎,视之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反之,有些人却因取得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在成功的光环中迷失自我,导致前进步伐停滞。我们应懂得,登顶高峰的同时也意味着即将下坡。故此保持清醒尤为重要。
切勿孤立看待得与失。有时失去反而是获得的先兆。试想:若史铁生因残疾而放弃生命,文学界将何以呈现一颗璀璨的星辰;若周杰伦因嘲笑而中途放弃音乐事业,乐坛又怎能见证"周董时代"的辉煌。得与失的真谛,在于靠信念将其绾合。相信得失相依、荣枯相生,才会让生命绽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