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母亲讲述,我初生那日正值屋檐漏雨之际。那天的大雨如注,檐下的小雨淅沥有声。父亲望着外面的天气,坚定地道:"孩子不能受苦,咱们得有个像样的住处。"
两岁时,父亲终于在多方筹措之下,用瓦片和碎砖搭建了新居。母亲常提起那段时期,说父亲日夜赶工,只为早些让我们搬进新家。那是一座简陋的小屋,仅有几坪大小,却足以遮风挡雨。
房屋的门槛过高,不便出入。父亲特地从山中寻得一块青石,铺设成台阶。这三级台阶不仅解决了出入难题,更成了我们日常休憩的好去处。母亲常在那里剥豆,父亲则坐在石阶上抽他的土制烟卷。
后来搬进了红砖砌筑的新居,墙面被石灰粉刷得雪白。房前的台阶有三四级之多,均用水泥浇制而成。家中气氛依旧温馨,父母仍在各自的位置上劳作、闲话。
再迁新居时,是一座宽敞明亮的洋楼。门前的台阶经过精心设计,显得格外雅致。砖瓦的色泽与庭院环境相得益彰,生活品质较之前大为提升。
如今,我已长大成人,不再在台阶间蹦跳。母亲也换作在厨房用电风扇帮忙剥豆。父亲虽仍在台阶上吸烟,却多了一份保养健康的意识。
那天听到好消息:粮食税可免交了!父母商量着暑假带我去黄山旅游。听说那里的台阶众多,正适合我游玩。
登上了光明顶之后,望着祖国广袤的河山,我才真正明白:我们家门前台阶的高度变迁,其实映射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吹遍了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