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国民读书阅读率较前年上升0.4个百分点,这一现象被定义为"纸质读书的回暖"。在当今网络信息充斥生活的时代,有更多人回归阅读实属难能可贵。作为热爱中华文化的一员,我认为读书更能促进文化进步。
如今的时代中,有人不喜欢读书,有人没有时间读书,甚至"读书无用论"成为了一部分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读书依然是人类获取经验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并且一直在推动着文化的发展。以犹太民族为例,他们虽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却被誉为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
众所周知,犹太人父母会在孩子出生时在书页上涂满蜂蜜让孩子舔食,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书是甜的"。据记载,犹太人年人均阅读量高达64本书,并且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科技成果也位列世界前列。正是对读书的喜爱成就了这个邃智慧的民族。
爱读书的精神并非犹太民族独有,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华民族也有着优良的传统。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还是流传千古的"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故事,《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更是作为国人的启蒙读物,在孩子牙牙学语时便开始传授。
然而在信息时代,人们更追求信息的新奇和新鲜,却很少加以辨别地阅读。结果往往是知识的获取流于表面,最终只落得一个空虚的大脑。我们需要的是通过优秀著作、历史书籍和科普读物来充实武装我们的心灵。
我记得秦国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秦始皇烧掉的不仅仅是几本书,更是当时人创造的优秀文化,因为书籍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屠呦呦就是从古代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中获得灵感并取得诺贝尔奖的。她依靠的不仅是这本医书,更是书中承载的深厚中华文化。
书籍承载着文化发展的重任,我们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就必须静心读书,在阅读中获取民族前进的动力。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文化强国建设,更需要国人的共同参与和坚持。让我们通过阅读与先贤对话,汲取智慧力量,推动个人进步和国家富强。
读书促进文化发展,文化要繁荣更要从阅读开始。我们要读好书,品读其中承载的文化内涵,传承前人的宝贵智慧。这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引导,更需要整个社会形成爱读书的风气,还要我们每个人在追求读书的路上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