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的确是一个充满感情的民族。看看这个"家"字,房子下面有豕(猪),多么和谐融洽的画面啊!一家人和和美美地住在一栋房子里,圈里养着肥头大耳的猪,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图景。
出门在外时,几乎所有的宾馆都会挂上"宾至如归"这样的标语。但每次看到这些字都忍不住想问:真的如此吗?那些整齐叠放的被褥、冰冷的床铺和貌似豪华的家具真的能让人有回到家的感觉吗?恐怕不尽然。我们重视家的原因,不仅因为它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环境,还有一起生活的亲人,更重要的是内心那份难以割舍的依赖感和无拘束的自由感。
在外求学时,节假日回到家中看到思念已久的父母固然是好的,但更让人感到温暖的是餐桌上那种无拘无束的畅谈氛围,是没有任何压力的心灵释放。如果有人认为只要有亲人在的地方就是家,我是不敢苟同的。不妨试试跟父母一起住宾馆吧,我宁愿蜗居在自己那个小小的、虽然有点乱却充满生活气息的小窝里。
在我看来,"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结,在平时也许难以察觉,但一旦身处陌生环境就会涌上心头。它就像一个人一辈子无法磨灭的烙印。长大后终究要离家远行,但这对"家"的感觉却不再停留在小时侯妈妈那些听腻了的唠叨声中。这种感觉升华成了记忆,化作了某种独特的气息,在异乡遭遇挫折失意时会突然涌上心头的那一层温暖朦胧。
"家"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间房子,而演变为心灵停泊的港湾。无助的时候不再去想那些关乎前程、关乎生计的大问题,而是迫切地想要回到家中,钻进那熟悉的床铺里好好哭一场。
说了这么多又何如呢?这种感觉恐怕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吧?就像口渴时喝了一口水的冷暖,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家在精神上的作用就像是寒风中加的一件衣服,恰到好处的温暖。
我所体会到的家的感觉,不外乎是有温度、有温馨、有父母有亲人、有快乐、有包容和安全感而已。这样的家已经足够美好,还奢求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