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感”,是你对一件事情的感触。因为你看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幅漫画,会有感触,所以就有了读后感,观后感这样的文体。但其实在很多时候,自己写一篇小说,所获得的感触远远比看别人的作品所获得的更细腻,也更全面。所以我才想写这样一篇“写后感”。
这篇小说最初的构思是在我去游玩巴厘岛的时候,把自己之前编的一个故事整合成了一个小说的构思。在巴厘岛的时候,我没有电脑,也没有时间去手写,对写作的欲望愈发强烈,却苦于无法动笔。所以只好在构思上逐渐完善,我一般写小说只是有一个大体的构思和对开头结尾的设想,具体怎么写全是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决定的。但是这一次我却细细地想好了每一个章节的设置。但是等从巴厘岛回到家以后,那股不顾一切想要创作的欲望突然蒸发殆尽了,我面对电脑屏幕产生了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我逼迫自己写出了一个开头,但是文字干涩得令我不忍卒读。所以我才知道强硬逼迫下是写不出好作品的,我只好暂且搁置。
在几天之后的一个夜晚,凌晨两点钟时,我突然从梦中惊醒。梦里的情景让我分不清是真实的回忆还是我虚假的伪造,于是我突然开始对自己的记忆产生了疑问:我的记忆,难道真的是我真实的过去吗?我开始追寻自己最早的记忆,在幼儿园的时候,有几件事我依旧记得,但是当我回忆起那时的时候,却仿佛不是面对自己的记忆,因为我虽然记得那件事情,却完全忘却了我当时的想法。一个人面对一件事,心里会产生无限的念头,但是当岁月的年轮碾过,我们却早已忘却了我们以前的思维和想象。我现在心里或许想了很多很多东西,但是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今天所做所想或许就会被渐渐遗忘,而我们从来都不曾拥有过一个完整的记忆,即便是事件也是残存的碎片,因为我们回忆的时候,只是简略地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情,至于这件事情具体何时发生,它的前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却早已忘记。我们仿佛觉得自己度过十几年的岁月,但事实上,之前你所经历的每一天,都已经在岁月中迷失了。
于是在那个凌晨,我开始怀着对回忆的疑问和恐惧动笔写下了那篇小说的开头。
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题目,找不到的每一个自己。其实在岁月迷失的并非过去的时光,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岁的我,二岁的我,三岁的我,十岁的我,十二岁的我,这些“我”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虽然人们想当然地觉得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无疑是残酷的,新的我取代了旧的我,旧的我所怀揣的所有理想,对未来的憧憬,慢慢地被新的我遗忘,新的我开始为他的生活着想算计,于是旧的我便这样慢慢消失了,无影无踪。这难道不是一个悲剧吗?可是人们却从未发现这样一个悲剧,反而还有很多所谓的成年人,长者笑着对自己的晚辈说道:“呵,我小时候也跟你一样。”但是他们自己却从不自觉,他们的童年,儿时的他们,早已在时光中消散,只留下模糊不清的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