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入梦,梦见一碗清澈的汤,汤中浮着几片葱花,便暗自称之"青龙过江"。
往昔校园文学,如"青菜熬汤,萝卜煮粥"般平淡却有滋味。在平静的学习生活中细细品味,倒也别有一番风味。然而现今,这简单的汤水中又加入了酸甜的红薯、深褐的海带,再调上几分油盐酱醋,便成了黑里透红、红里透绿的"翡翠汤":一碗白粥之上,竟点缀着一圈宽大的肥肉——如此搭配,让人如何下咽?
如今的校园文学之泛滥,已不亚于黄河之水。学子们在校为文,纵使寒窗苦读十多年,却总想着早早出人头地、创立派别,追求那片刻的名声与传世之誉。
这情形恰如一位饱经沧桑的"少妇":年华逝去之际,一心想要重拾青春美貌。于是她奔赴美容院,自诩能够回春二十年。然而出得门来,那引人注目的回头率背后,却换来一句:"妖怪!"
这般浮躁之风的形成,或是源于封建八股的长期束缚,或是来自应试教育的冰冷压力。加之如今的各样刊物、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人们看得多了、听得多了、想得也自然多了。
于是乎,今日的校园写作中尽是些浮夸的情节:无论故事如何展开,都离不开那套路般的情爱描写。这般创作方式,无异于在素汤中一味求浓,反而失却了原有的真味。
再看那些复古派的文章,或是过度依赖名人名言的堆砌,大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一篇八百字的文章,若充斥着对鲁迅先生种种思想的引用,则早已失却了文学本该有的味道。
岑夫子曾道:"回归简单,才能品出生活的真味。" 文学应当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在平凡的体验中不断提炼、升华。就像那清淡素雅的汤水,细细品味方知其味。让校园文学回归本真,返璞归真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