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如一块方正的大豆腐,巷陌交错间尽显四方四正。城内大街小巷皆为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走向,孕育出北京人独特的方位意识。昔日拉洋车的车夫转弯时高呼“东去!”、“西去!”,老两口间的对话也常常提及方位,这般讲究在外地实属少见。
胡同一词源自蒙古语,意指水井,但其命名却蕴含丰富的人文气息。有的胡同因数字得名,如东单三条;有的与历史名人相关,如无量大人胡同;更有甚者因其形状或行业特点而命名,如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手帕胡同则因其商业特色而来...
大小不一的胡同构成京城独特的街巷网络。宽广者如东四、西四头条等“宅门大户”,狭窄者仅容一人通过,别有风情。
胡同承载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磨得圆润的拴马桩、供人凭吊的枯井遗址,乃至那口见证岁月的大水缸,都在诉说着往日的人情故事...
在商品经济浪潮冲击下,胡同渐趋式微。一些老宅虽仍在坚持,却难掩颓败之象:残损的灰砖、剥落的彩绘,无一不透露着衰败的气息...
即便是最后的坚守,也终将面临消逝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