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时,我初次接触到苏东坡的诗作.那是在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之后的一天,当我兴致勃勃地背诵给父亲听时,他不仅为我讲解了这首诗的含义,还特意吟诵了苏学士的另一首词《临江仙》。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父亲轻声细述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那时年幼,只觉得诗句中有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
进入初中后,我开始翻阅《宋词三百首》,得以一窥苏东坡更多作品的风采。虽然当时对他的总体印象还不算深刻,但"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两句格外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那广为流传的后半句,仿佛道出了人生的真谛。那时我已知道,这位北宋词人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真正深入接触苏轼的作品,是在高中时期。当我研读《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虽然当时对文学欣赏还缺乏系统的认识,但那些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的文字仍然让我深深着迷。只是那时的见解多是道听途说,未能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
直至后来阅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才算对这位千古文豪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通过这本书,我发现苏轼的一生可谓波折迭起,但他的内心始终保持着一颗纯净真挚的心灵。他既能写出"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样恬淡自然的诗句,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豁达幽默的心态。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与亲切感。"
我阅读这本书的动机很明确:我想探究《定风波》中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背后的深意;我想了解他是如何在挫折面前从容应对;我也想学习他如何经营情感、剖析内心。这些探索,源于我心中难以解开的结和挥之不去的忧伤。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获得了对先贤的崇敬之情,更深切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