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猫·狗·鼠》中,描写猫尽情玩弄老鼠、配合时爱啤叫、时而显出媚态等习性,表面上看似厌恶猫的行为举止,实则借题发挥,巧妙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标榜正人君子的军阀附庸与帮凶。文章通过回忆童年救养隐鼠却被杀害的经历,深刻表达了对弱小生命的同情以及对施暴者的强烈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以细腻笔触回忆与长妈妈相处的往事:她因睡觉时双脚伸到床底而惹人不快;身上带着繁琐的封建礼节;讲述长毛的故事引人入胜却又带有迷信色彩;误伤隐鼠让人叹息;更有甚者为满足"我"的心愿,历经周折买来《山海经》。这些生动事例刻画了一位具有中国劳动妇女传统美德的人物形象:睡相不好却满肚子麻烦的礼节;思想守旧却不失善良本心;关爱孩子却又略带愚昧的长妈妈。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以自身阅读体验为切入点,重点剖析"老菜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给自己带来的强烈心灵冲击。认为这些所谓的孝道典范荒谬可笑,充满虚伪性与残酷性,实则是封建糟粕的集中体现。文字里流露出对封建孝道的深恶痛绝,也暗含对当时社会上那些打着道德旗号、阻碍白话文推广的人士的辛辣讽刺。
《五猖会》一文中,鲁迅以生动笔触描写了童年时代急切盼望观看热闹的五猖会盛况。但在前往五猖会的路上,父亲突然要求背诵晦涩难懂的《鉴略》,并提出"不背出来就不准去看会"的严苛条件。这种代际之间的疏离与不理解,在当时作者幼小的心灵上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无常》一文中,鲁迅描写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鬼形象——无常。这个来自阴间的鬼魂,反而比人世间的统治者更通情达理、公正无私。他对待阎罗老子时态度不卑不亢;对待如来佛祖时也不阿谀奉承;在人间执法时则刚正不阿。这种超然物外又合乎情理的性格特征,与军阀统治下的阳间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