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煦清明至,踏青祭祖寄哀思。每到清明时节,无论是在广袤乡村还是繁华城市,游子们总会不远千里归乡,缅怀先人,寄托思念,传承孝道,唤醒家族共同的记忆。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还有许多别致的称谓:踏青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等。除了缅怀先祖、追思英烈的习俗外,各地还有放风筝、插柳枝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节日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氛围。
我生长在农村,记忆中的家乡清明节有着许多独特而有趣的风俗。记得村里有一位年过花甲的残疾老人,心灵手巧得惊人。他住在靠近我家的一间低矮昏暗的小屋里,屋内堆满了他亲手制作的各色纸质玩物:房子、电视,形状各异,栩栩如生。我常跟在爷爷身后去陪他说话,自己则在一旁把玩那些色彩斑斓的手工艺品。
每到清明来临前,村里人便开始忙碌起来。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祭品,烧纸锞是必不可少的。记得奶奶会用一张崭新的人民币,在烧纸上印出密密麻麻的图案 -- 那是我们给先人的"冥币"。
清明节当天,天不亮就有邻居们陆续出门了。门框上插着柳枝,桌上摆着祭品:整块猪肉、新鲜水果和白面馒头,还有两支蜡烛,在暗夜里默默燃烧。父母将一部分纸钱烧化,口中念念有词,仿佛在与逝去的亲人对话。
傍晚时分,每家都会备好供品,带着扎好的纸房子、箢篼等物品,前往祖先坟茔。按照旧习,妇女是不能参与上坟仪式的,因此总是由家中的男人们带着孩子完成这件事。
尽管我是家中小孩,却在那座太爷爷的墓碑前深深鞠躬,一句话也不敢说。
每当清明到来,我的心总会莫名地忐忑不安。记得小时候格外迷信,听信"清明是鬼节"的说法。据说这天夜里,鬼魂会回到人间作祟。而我这个胆小的孩子,总要穿上红色衣物才觉安心。更有趣的是,每当我与小伙伴们玩闹时,身后常会响起"鬼来了"的戏谑声音...
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放风筝自是最佳选择。现在回忆起来,最难忘的是父亲为我亲手制作的那个已经有些陈旧的风筝。
岁月流转,清明节的风俗在我眼中悄然变化。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如今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这不仅是一个祭奠先人的日子,更是一个让家庭成员团聚、共同追忆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