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着》这部作品中,福贵的一生几乎被苦难所定义,仿佛苦难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常常自我安慰说上帝会为我们关上一扇门同时打开一扇窗,但对福贵而言,似乎那扇窗从未开启过。
命运的无情在福贵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有庆因给县长夫人抽血而丧命,余华笔下"月光撒盐般"的描写更是加深了这场悲剧的残酷性。那个天真烂漫的女儿虽聋哑却可爱的笑脸如今只能成为回忆;二喜在搬运工作中意外离世连完整的遗骨都无法留存;妻子的相继离去让这个苦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最后就连福贵疼爱的外孙苦根也因食用过多豆子而夭折。
面对如此巨大的生活打击,人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人们常说"久入鲍鱼之室不知其臭"、"久居兰室不知其香",似乎经历太多生离死别的人会对外界变得麻木。但福贵在苦根丧命时说的那句话令人深思:"苦根这孩子不是嘴馋,是我家太穷。" 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生命的本质。
合上《不如死去》,我陷入沉思:人生真的只是由一系列苦难串联而成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就像脚底硌人的石子提醒我们还活着一样,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其舒适程度,而恰恰体现在面对困苦时依然坚韧向前的态度之中。
小说结尾那"袒露着结实胸膛"的画面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唯有经历过磨难的生命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真谛。无论经历的是幸福还是苦难,当我们继续活着的时候,那些具体的细节终将被时间滤去,唯有结果永存。
我希望自己能够活出生命的韧性与力量,收获爱情与友谊,在艰难的岁月里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与希望。毕竟,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