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砺学修德 自强不息》。
还记得开学之初,当我们走入校园,映入眼帘的便是公告栏上那一张醒目的榜单。那是关于镇奖教奖学基金的表彰名单,上面记录着我校今年毕业升学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包括江杰、张木兰等十几位同学。我们在为他们喝彩的同时,更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那种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学们,一年后的这个时候,公告栏上是否会有你的名字呢?让我们暂且放下这个问题,先听我讲述一位伟人的故事。
他叫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偏远山村的贫困家庭,在17岁时才进入中学学习。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当时的学习对他而言十分吃力。在第一个学期结束时,他的平均分仅有45分。学校一度劝他退学,经过再三恳求,校方才勉强同意让他继续读一个学期作为最后的机会。
面对困境,童第周没有气馁,而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发愤图强。每个清晨,当大部分人还在梦乡之中,他就早早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开始了外语的学习;夜深人静时,其他同学都已经入睡,他依然坚持在昏黄的灯光下苦读。为了不影响他人休息,他甚至躲到厕所外的小灯下继续学习。经过半年的努力,童第周终于迎头赶上,各科成绩均有不错表现,其中数学更是考取了满分。
十年寒窗之后,童第周赴比利时深造。当时有一项生物实验需要完成:将青蛙的卵外膜剥除。这项实验困扰着教授多年,无人敢尝试突破。但童第周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以非凡的毅力和决心,反复实践、不断改进,在多次失败中寻找经验,最终成功完成了实验。
这一发现震动了整个欧洲生物学界,也赢得了教授由衷的赞叹:"童第周真行!"正如那句诗所描绘的:的成功之花,人们只看到它绽放时的绚丽夺目,却不知道它的蓓蕾曾经浸透了多少奋斗的汗水和牺牲的眼泪。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当如何向他学习?在课堂上,是因知识艰涩难懂就放弃聆听?还是在自习课中被外界诱惑而难以专注?在家写作业时,能否抵御电视、手机游戏的干扰?周末时光,是要沉溺于玩乐而荒废学业?对于这些问题,我相信每个同学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同学们,请记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求学历程从来不会平坦,成长路上也难免会有困惑。唯有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勤奋好学的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执着前行,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留下坚实的足迹。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