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年起,我就对儿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初是在母亲的教导下开始学习,后来逐渐发展到自己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我还学会了创作简单的儿歌。
记得最有趣的经历发生在六岁那年。当时,父母带我去广东动物园游玩。站在猴山前,我被猴子们活泼可爱的模样深深吸引。眼看着它们在树上跳跃嬉戏的场景,一首即兴的儿歌就这样诞生了:
大猴抱小猴,
搔搔痒,摸摸头;
抓到跳蚤丢进口,
就像吃豆豆。
这首充满童趣的小诗,不知是否让你忍俊不禁?当时年幼的我并不清楚"跳蚤"究竟是何物,甚至天真地想:"管它呢,就当是跳蚤好了!"
转眼间,我步入了三年级。一次作文课上,老师布置的题目是观察动物。正当我冥思苦想时,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六岁时创作的那首小诗。我不假思索地写道:
猴子不讲卫生,身上长跳蚤,
猴子们经常两只抱在一起找跳蚤,
如果找到了跳蚤,就会往嘴里丢。
然而李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在这句话旁写下了"不正确,并非跳蚤。那实为小盐粒儿。"
这让我感到困惑,我跑去翻阅了《十万个为什么》才明白:原来这些所谓的"跳蚤",是猴子活动后排出的汗液在毛发上结晶成的小颗粒。它们体内需要钠离子,而汗中的盐分正是其所需之物。每当两只猴子抱在一起时,就是在互相寻找和食用这些珍贵的"小盐粒"。
面对事实,我不禁感到羞愧难当。只好将那句不准确的描述轻轻划去。回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她听后开怀大笑,过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无论是写文章还是编儿歌,都要先把关键信息核实清楚再动笔,这样才不会闹出笑话来啊!"
我连连点头,暗下决心以后一定会更加细致和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