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虎”一词指的是做事粗心大意、不够认真。这个词语背后还藏着一个血泪交织的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位画家,绘画风格随性自然。一次他在家中创作时,先画好了虎头,随后有人请他画马。来人 请求道:“能否为我画一匹马?”画家欣然应允,挥毫在已绘虎头上方补上了马的身躯。来客见状疑惑地问:“这是什么画作?”
“这叫马马虎虎。”画家回答。
“我不想要这个。”客人表示。
“送给你吧,好一幅画!”画家坚持。
客人婉拒离去后,画家自认为作品出色,遂将画作悬挂在墙上欣赏。这时大儿子走近询问:“父亲,您在看什么呀?”
“你真迟钝,如此精彩的画作都没瞧出来!告诉你说,这是‘虎’。”父亲解释道。
大儿子点头称是。不久后小儿子也来观看,困惑之下问父亲同样的问题:
“你跟我哥一样没出息,竟然连这都看不出来!这是马!”父亲无奈地告知。
小儿子认真地点了点头。
后来大儿子外出打猎,发现一匹野马,误以为是老虎,张弓搭箭将其射杀。他兴奋地自夸:“我射中一只老虎啦!”不料马主现身索赔,画家只好赔偿损失。
与此同时小儿子在林间玩耍时遇到老虎,却误认为是马,竟试图骑乘,结果被老虎叼走。
痛心疾首的画家烧毁了那幅“马虎图”,并写下一诗:
“马虎图,马虎图,
似马又似虎,
长子依图射死马,
次子依图喂了虎。
草堂焚毁马虎图,
奉劝诸君莫学吾。”
这个故事警示我们:做事绝不能马虎敷衍,否则终将酿成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