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曾见过悬崖上跃起的雏鹰?在风雨中,它为何敢奋力前冲?那是因为在它的身后有母亲温暖而坚定的叮嘱与鼓舞。
可曾见过春日里生出的新笋?在明媚的阳光下,它为何能迅速突破重围、节节高升?那是因为有岁寒枯根积蓄的力量,在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
而我们,也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年少时总是心怀无尽的憧憬,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为,常常不愿倾听父母细心的唠叨,不屑理会师长耐心的教诲,更难以理解社会繁杂的规定。怀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志气,带着对未来的无限美好想象,我们便匆匆踏上人生的征途。
起初也许会觉得一切并不如预想般精彩纷呈,曾经炽热的心慢慢冷却,曾经高远的理想逐渐模糊,前进的脚步也变得愈发沉重。于是,失落感油然而生,感叹现实的平淡无奇,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已经跌入了失败的深渊。
可真正令我们措手不及的挫折与不幸,往往就在这时悄然降临。当它们以狰狞的面目出现之时,我们才惊觉准备得太晚、防备得太迟,于是不可避免地倒下,狼狈不堪。
但每一次跌倒后,我们的思想似乎都在逐渐觉醒:为什么父母总说"要做行动的巨人,而不是语言的巨人"?为什么老师反复教导我们要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为什么社会总是强调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
回想成长之路,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便被母爱包围,在蹒跚学步时便受到父爱的庇护。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我们不知不觉学会了任性、忘了感恩;学会了苛责他人、忘了给予温暖;学会了自大傲慢、忘了倾听与理解。
然而当挫折真正来临之际,父母不会责备,只会用更多的爱心来包容我们;学校和社会也不会袖手旁观,而是为我们提供重新站起的机会。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每一次跌倒中吸取教训,在反思中成长。
学会成长,首先要学会聆听父母的唠叨。那看似絮絮叨叨的话语里,饱含着他们最真挚的爱与关怀。
学会成长,其次要学会理解老师的教诲。那些谆谆教导,是我们将来立身处世的重要基石。
学会成长,更要去适应这个世界的规则与人情。这些约定俗成的习惯,正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