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爱翻动书架上竖立着的尘封旧书,在那静默的刹那回溯往昔。
曾经沉醉于何捷的笔下,犹如读着八十年代孩子的心事,那种温暖熟悉的亲切感悄然将我同化。我从独一无二的存在,变成群体中的一员,在人海茫茫间逐渐模糊。
记得他在高二那年写下与今天相似的文字,将一句平实的话语演绎得荡气回肠。疲惫无力,像是临终的遗言,道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脆弱感。
我也迈入了高二的大门。曾经仰望的高度和生命的长度,在这个季节似乎终于触手可及。我以为这意味着成熟与自由,却发现自由从来不是恩赐,而是内心的选择。
十六岁,本该是绚烂的花季雨季。于我而言,不过是无需站队、无需牵手、无需举手的成长阶段。这些细碎的权利拼凑成自由的轮廓,在无人问津的小房间里,我可以任性地思想与行动。
在这个不大的教室里,我们日复一日积攒着成长的故事:初来的踌躇满志,途中的迷茫困惑,以及难以言说的结局。
知道理想与追求的重要性,也明白文科生需要读、背、思。文人塞萨尔巴列霍的诗句提醒我们:生命中有许多追寻不到的远方。但知道了又如何?这些认知只是认知。
现实教会我一个残酷的真理:并非所有付出都会有回报,但回报总要汗水浇灌。这是无法更改的命运,我唯有坚持,在生命的夹缝中寻找生机。
常常仰望第一,幻想着站在顶点的那一刻,即使只是一时的虚荣,也比沉沦更值得期待。
有人告诉我我很优秀,过去总付之一笑,视若无睹。这一次,我想让自己真正相信:美好或许就在转角。
感谢所有爱我的人,和我深爱的人,在你们的支持下,我希望成为不辜负期待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