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座安静的小山村中,因为有了她——岚姐的存在,整个村庄都仿佛焕发了新的生机。每当我询问她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地方过了这么多年,生活又是如何延续时,她总是微微一笑,随后陷入了一种若有所思的状态。
那是多年前的高考,岚姐仅以三分之差与理想失之交臂。她深知作为一个农村孩子,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为了不让自己的知识荒废,她报考了全县的代课教师招聘考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分配到家乡的一所山村小学,开启了一名代课老师的职业生涯。
那是一个极其偏僻的小山村,交通极为不便,甚至连电灯都未曾普及。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当乡村九点过后便陷入一片死寂的宁静之中。偶尔有城市教师到这里走马观花式地体验生活,但两天后又匆匆离去。村里的孩子鲜少有机会继续学业,因为读完三年级以上的课程就意味着每天跋涉十多里的山路去到村公所上课,风雨天气更是让父母们忧心忡忡。十七岁的岚姐目睹这一切,内心充满了对大山既感激又无奈的复杂情感。
深入了解情况后,她与退休的老教师一起向教育部门提交了申请,在村里增设一至四年级教学点。教办很快批准了她的请求,在紧张繁忙的筹备工作后,岚姐开始了她的第一堂课,同时也迎来了人生中最为尴尬的一节课。
那一天,她要同时为一年级学生教授数学,又为四年级学生讲解语文(两个年级共用一间教室)。由于孩子们听不懂普通话,她只能先用家乡壮话授课,然后再将内容复述一遍。在兼顾一年级教学的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却无所事事,吵闹不止,更有甚者跑到一年级教室与学弟学妹们闲聊,令她措手不及。一节课下来,她的嗓子几乎沙哑。
向老教师请教后,岚姐学会了如何合理分配时间:给一年级上课时让四年级写作业,反之亦然。这种交替教学的方式使课堂秩序大为改善。然而课余时光,她需要批改作业,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就这样,她的每一天都过得异常充实。
在课余时间里,岚姐带领学生们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活动。他们在校园里开辟了一小块菜地,体验种植的乐趣;组织读书会,分享各自读过的好书;并定期举办文艺表演,展示才华。同时,她还利用废旧材料为教室制作教具和装饰品,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通过她的不懈努力,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升,许多家庭开始重视教育,甚至有家长专程到学校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这些改变给予了岚姐莫大的欣慰与动力。然而在内心深处,她始终渴望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想要接受新的挑战。
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理想,岚姐最终选择离开这片生养了自己的土地和熟悉的一切,踏上了人生新征途。虽然她的身影渐渐远去,但那座小山村因为她而绽放的光芒,将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