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个月前看过《摔跤吧,爸爸》的介绍后,带着故事概念走进影院,影片并未让我感到失望。不同于许多影评中对"父母是否应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这一议题的探讨,我认为影片的核心在于展现了一位父亲的成长与付出。
纳迪尔教练(阿米尔·汗饰)的心理变化尤为突出。他最初只是希望通过女儿来完成自己的摔跤金牌梦,在传统观念中认为只有儿子才能继承他的事业。然而,随着对女儿能力的观察和接触,他逐渐打破了重男轻女的传统思维,意识到无论男女,只要具备实力就能赢得冠军。
影片中的冲突并非表面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对立,而是现代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碰撞。当爸爸发现女儿在摔跤方面展现出非凡天赋时,他说出了"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拿到金牌都是金牌"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语,并积极支持女儿追求摔跤事业,甚至为此与社会传统抗争。
女儿吉塔的心理变化同样值得玩味。她从最初对父亲的严格训练感到抗拒和不满,到后来逐渐理解父亲背后的良苦用心,再到最终为实现自己的摔跤梦而努力奋斗。这种转变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更是对父爱的一种认同与回报。
妈妈的角色也经历了微妙的变化。起初对于丈夫让女儿学习摔跤的决定感到震惊和反对,但在看到女儿的坚持与进步后,她逐渐开始支持丈夫的选择,并试图在家庭中营造一个更包容、开放的环境。
影片告诉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都是互相成就的伙伴。我们常常看到孩子在青春期对父母的价值观产生质疑甚至否定,但这种"反叛"恰恰是成长的一部分。等到经历更多风雨后,才会真正理解父母的用心。
最终,当女儿吉塔站在领奖台上为国家赢得金牌时,爸爸说出那句朴实而深情的"我以你为荣",这一刻不仅是父爱的爆发,更是传统与现代、权威与平等之间的完美和解。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将父母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而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光芒。